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逐渐清晰 资本迅速涌入

8月1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提到,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,促进钢铁、铜、铝、铅、锌、镍、钴、锂、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,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。

事实上,今年以来,已有多部门联合发文强调,要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。2月份,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》中强调,推进再生资源规范化利用,并针对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单独作出指导说明。

政策层面不断呼吁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具有多重用意。

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给动力电池相关产品的供应,缓解目前锂资源焦虑情况。钴、锂等正极材料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,价格持续上涨。其中,碳酸锂价格一年多时间上涨近8倍,上游高企的成本让动力电池企业和相关车企倍感压力。因此,通过加强动力电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,可以缓解相关情况。

二是从动力电池的使用周期来看,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为4年至6年,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,动力电池报废也进入高峰期,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,加大动力电池回收力度已迫在眉睫。

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加速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抓手,如果废弃的动力电池处理不好或者流入非正规市场,其造成的污染甚至比燃油车更为严重,这也违背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

一是由于技术不完善导致电池拆解处理仍存在一定污染;二是“小作坊”企业扰乱市场秩序,对动力电池的非科学回收造成资源浪费。

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超过2000家,但是进入工信部“白名单”的企业仅有45家,这意味着不少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并未被专业化“对待”。

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逐渐清晰,资本迅速涌入。宁德时代、赣锋锂业、比亚迪、天奇股份等头部上市公司已开始加速布局。

高工锂电数据显示,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.2万吨,同年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共29.9万吨。初步推测2030年将有237.3万吨动力电池退役,对应1074.3亿元的市场空间。

在各路资本的助力下,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将不断升级,回收再利用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,让动力电池中所涉及的钴、锂等加快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循环,持续为“双碳”目标赋能。